135 0923 6039
139 7030 6798
在這個剛剛慶祝過獨立兩周年的國家,商店里已經開始公開賣酒,姑娘們也穿上了超短熱褲;作為公共傳播工具的電視,也已經開始名正言順地播著那些開放的話題---這一切,在伊斯蘭律法制度下的原蘇丹,是難以想象的事。
這里就是南蘇丹。2011年7月,南蘇丹在經過全民投票以后,決定從蘇丹分離出來,獨立成為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以信仰基督教為主的南蘇丹人,自此從政體上解決了內戰的宗教原因。
按照聯合國的部署,中國在原蘇丹國的達爾富爾地區、瓦烏地區分別部署了兩支維和部隊。新的國境線一劃,瓦烏維和任務區被劃入了這個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派出的一個平面工兵連、一個聯合國二級維和醫院,就駐扎在這里。
為放下武器的士兵建設過渡培訓中心
離回國還有10天,中國維和工程兵大隊大隊長霍洪凱再次來到位于小鎮馬普爾的復員退伍軍人過渡培訓中心,查看工程質量。這個由中國維和部隊建設完成的培訓中心,被聯合國組織稱為“DDR”中心,集棄武、復員、安置為一體,是南蘇丹首個專門培訓退伍軍人的機構。
這個叫瓦烏的地方是南蘇丹第二大“城市”,西加扎勒河州的首府。但事實上,它并不具備城市的主要功能---沒有市政供電,沒有自來水,沒有地面交通網,只有一條大約5公里長的硬化路,還有聯合國修建的機場,然后就是原始雨林和瘸著腿的南蘇丹軍人。
沒人能說清楚這里打過多少年內戰,有的說是22年,有的說是30年。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戰火就在這里奔突,國家滿目瘡痍。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戰爭結束后,南蘇丹有16.2萬戰斗人員放下武器,需要重新安置。為幫助前戰斗隊員獲得基本生活、工作技能,聯合國計劃在南蘇丹境內建設3個“DDR”過渡培訓中心,幫助復員戰斗人員重新融入社會,并將此項工程賦予了善于創造奇跡的中國工兵。
中國平面工兵連編有275名官兵,配備了多種重型施工機械,這對當地的戰后重建無疑是個好事情。沒水、沒電、沒住所,無任何施工資料,無建設范例,中國維和工兵自尋飲用水、自帶發電機,從旱季干到雨季,用了205個日夜,2013年4月,南蘇丹首個復退軍人過渡培訓中心在小鎮馬普爾提前落成,并接收了首批約400名前軍人。
正在學習縫紉的退伍女兵瑞白可 阿肯(Rebik Aken)對中國維和部隊充滿感激:“以前我從不敢想象我的生活會變成這樣,現在我有了食物、有收入,并且我的收入能夠養活全家。”
聯合國負責維和行動的助理秘書長迪米崔 蒂托夫(Dmitry P. Titov)在視察該過渡培訓中心時說:“非常高興在這里看到中國維和部隊的身影,中國一直積極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
中國維和工兵的身影,總是出現在當地民眾最需要的地方。
在西加扎勒河州的珠爾河縣,與州府瓦烏市相連的唯一道路,一到雨季經常被積水淹沒中斷。熱心的中國工兵剛剛完成“DDR”中心建設,又帶著施工機械開進了茫茫熱帶叢林,在原始森林和沼澤中,打通了一條兩地間的直線通道,使原先20多公里的蜿蜒道路,縮短到3.6公里。
“我們將永遠銘記這一天,因為這條路為我們提供了太多的便利。”祖祖輩輩生活在叢林中的瓦烏市巴格里村32歲村民馬克 烏布爾 賈斯汀(Mark Ubur Justin),帶領他的鄰居們以歡快的部落舞蹈,慶祝道路建成通車。
中國工兵先后援建了南蘇丹首個“DDR”過渡培訓中心、瓦烏市至珠爾河縣城際道路、拉加機場跑道、瓦烏市汽車站等工程,均被聯合國南蘇丹特派團評為“優質工程獎”,受到聯合國官員和當地政府、民眾的高度好評。
此前,中國維和工兵還歷時26天,為南蘇丹第二大城市瓦烏平整出3000平方米的停車場,修通1200米的道路,蓋起了候車棚,使瓦烏有了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正規汽車站。
對于被當地人稱為“叢林孤島”的拉加縣城來說,機場的交付使用,為這座靠近中非邊境的小城打造了一條“通天路”。從今年年初開始,一支由36名中國維和工兵組成的分隊,艱難跋涉320公里來到拉加,用3個多月時間成功修建了一條長1200米、寬107米的飛機跑道,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交通條件。
作為當地的“父母官”,西加扎勒河州州長瑞澤克 哈桑(Rizik Hassan)評價中國維和部隊說:“這支駐扎在西加扎勒河州的中國維和部隊,真正用實際行動密切了中南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我將會在適當的時機向中國駐南蘇丹大使館匯報他們出色的業績。”
戰后的和平重建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也需要國際社會更多的幫助。南蘇丹獨立以后,成為了一個內陸國家,除了石油別無所有。而石油也不多了,東莞野戰官方數據說,還能開采15年。
嗨皮團建,做幸福的團建活動 !
立即咨詢我們:135 0923 6039
咨詢熱線:135 0923 6039
業務咨詢:139 7030 6798
聯系地址一:東莞市松山湖松湖煙雨幸福島520號
聯系地址二:東莞市萬江滘聯新街1號
官方商城